2010-04-19 09:19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城市雕塑”亦或“公共雕塑”,是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逐漸蓬勃發(fā)展,并日益對公眾生活造成影響和干預的藝術。“城市雕塑”隸屬于公共藝術范疇,因其具有的公共屬性,近年亦有稱其為“公共雕塑”,然而因“公共雕塑”更豐富的公共內涵,(包括街道、社區(qū)、園林、綠地內的小品等等)本文暫以城市內的較大、具有城市標志功能對公眾影響范圍較廣的“城市雕塑”為題,討論城市公共雕塑的評價機制并同時關注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和社會性。
“藝術作品的好壞既不是由藝術家說了算,也不是由特定的個人或特定的群體說了算,也是由時間說了算,一件城市雕塑的好壞,很難由一次會議、一次投票來決定,關鍵的一點在于要允許‘競爭’因素和‘時間’因素參與進來,要讓藝術作品處于一個開放的評議過程中,不斷地經受觀眾的考驗”。
城市雕塑畢竟不同于藝術家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公眾屬性”和“社會屬性”才是其核心。
評價城市雕塑的好壞,不應只單純的、機械的評價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忽視其產生的過程及其過程中產生的和最終表達的意義,換句話說,在一件城雕作品立項,設計之初到最終建成的過程之中,藝術家及公眾的參與本身也構成其內在價值,并直接影響雕塑作品的社會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互動參與過程的本身的意義遠遠大于雕塑本身的藝術價值,并從根本上決定了城市雕塑作品的成敗。
每個時代的雕塑藝術都有其時代特性,但這些時代的印跡,決不是個別藝術家的個人產物,她總是包含著大眾及時代的需求,藝術家在當時狀態(tài)下的一種表達,或歌頌、或反叛,但都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米開朗基羅,也是在為美弟奇家族工作期間,為滿足美弟奇家族奢華絢耀的生活,而完成了象“大衛(wèi)”這樣的傳世作品。龍門石窟、云崗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等,也都是當時人們精神生活需求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并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時間的洗禮,愈顯其魅力和價值。究其原因,其魅力和價值并不完全因其造型的完美或藝術家技藝的高超,而在于物化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其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它反映和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趨向和精神追求,并因此而產生了極高的社會及藝術價值。
因此,我認為在當代城市雕塑,逐漸脫離了神學及“政治工具”的功用后,并因城市文化趨向逐漸轉移向滿足公眾精神需求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與公眾的交流更顯其重要性。藝術家的藝術觀,個性在與公眾的對話與交流中更加明晰與彰顯,并在對話的過程中向公眾詮釋了藝術家的觀點,和客觀上吸收、物化了公眾的精神,從而使作品更具社會價值,并隨時間的積淀讓作品在歷史上得到客觀的評價。因此,城市雕塑的社會屬性,重于藝術屬性。正如,龍門、云崗石窟當年的造像,其當時建造的原因也是因其社會屬性(包括政治、宗教因素)而非單純的藝術屬性,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也是由于她有所象征的自由平等,勇敢開拓的精神,符合美國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不但成為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并成為美國的象征。她的社會價值以遠遠超過了美學意義上的價值。
但作為一個城市文化的物化載體,城市雕塑本身的藝術屬性和美學意義也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沒有藝術性的作品,同樣不能打動人,更談不上承載什么文化了,好的城市雕塑應是把握城市精神、凝聚城市文化,符合城市發(fā)展軌跡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的作品。失去了美學意義的作品,充其量算做一個流行趨勢中的商品了,終究逃脫不了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因此,藝術家在設計城雕作品的同時,如何與公眾形成對話,并在對話如過程中闡述自己的藝術觀,在充分聽取公眾意見的同時又保留并彰顯自己的個性成為關鍵。
其實在藝術家設計作品的同時就引入公眾(包括職能部門)的參與機制,在對話的過程中去理解公眾的意愿,并闡明藝術家的觀點影響和引導公眾的思想。當然,既然是“公眾”那么意見就不可能統(tǒng)一,意愿也不盡相同,但在對話的過程中,相同的、不同的觀點得以表露,建議、反對都可能發(fā)生,而“公眾”正是在這樣的機制中充分參與了作為滿足“公共空間需求的城市雕塑”的建立過程,并通過這樣的對話與參與提升了公眾對城市雕塑的認識和自己的美學修養(yǎng)及主人翁意識,在今后的城市發(fā)展中成為觀注城市公共雕塑,觀注公共藝術,并在文化上受其影響的一個群體。
另外,在設立城市雕塑時,是否對周邊環(huán)境、公眾習俗產生負面影響,是否對交通、視線造成影響,也是評價城市雕塑成敗的重要因素。例如,某地建了如碗中叉筷的雕塑,雖然作者欲附予重多的意義。但給觀者的第一感覺卻是不合民俗,極不舒服,其欲表達的重多意義自然也無從表達,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就失去了雕塑建立的意義。
雕塑的空間,尺度及所處位置,也應納入考慮范圍。如果由于雕塑的體量不符合周邊的環(huán)境,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太大勢必使人產生擁塞、壓迫、壓抑感,而大小則產生輕佻、單薄、軟弱的感覺,失去了設立的意義。若雕塑處于交通路口或轉盤、彎道處,其體量及空間處理手法必須服從環(huán)境因素,不能造成視線遮擋影響交通。
公眾習俗,地域風俗,民族習慣,宗教禁忌,也都會直接干預和影響城市雕塑,反之,城市雕塑也會包含、反映、影射出上述內容。
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并在與公眾互動的對話中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逐漸顯露出來,而在某些公共雕塑的制作過程中,藝術家可以和公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的對話(當然這也是藝術家的責任)。并通過藝術家的講解闡述,引導公眾的訴求和審美趨向,提升公眾的審美意識。(記得有一次給某地做一大型歷史題材浮雕,每天都有很多市民來看,因為是現場制作,所以從畫線稿開始就有許多市民問這問那,這是誰?那是什么歷史事件?我們和市民交談,并一一講解。很多市民還帶來孩子,讓他們了解雕塑內容,了解歷史。同時一些市民又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當地風俗、服飾、文化的信息,使我們在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更合理到位。后來工程快結束時,已有很多市民可以給外地游客作義務講解員了,我們感到很欣慰。)
因此,藝術家在對話的過程可以更明晰地了解公眾的意愿。充分把公眾的需求和自己的藝術個性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出更符合時代及城市需求的城市雕塑作品來,城市雕塑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充分評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并經時間的洗禮和公眾的評價而確立其價值的。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