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在線客服

幫助

24小時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設工程教育網 > 建筑文苑 > 工程技術 > 正文

大跨度柱網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

2010-09-24 16:32  來源于網絡  【  【打印】【我要糾錯】

  一、前言:

  深層攪拌技術在我國軟土地基加固處理方面的應用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fā)展速度之快、應用區(qū)域之廣引起了巖土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廣泛興趣。深層攪拌樁可以增加軟土地基的承載力,減少沉降量,提高邊坡的穩(wěn)定性,具有快速、經濟、有效等特點。深層攪拌樁經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由于施工技術和施工機械的成熟已經被廣泛地用于軟土地基加固、邊坡支護、基坑及堤壩防滲等方面。深層攪拌樁還經常被應用在公路橋頭軟土地基上,以加快公路的施工進度,消除或緩解橋頭跳車等問題。

  其施工方法分為噴粉和噴漿兩種方法。1、噴漿型攪拌法:指將水泥加入水后,以水泥漿的形式拌入軟土中的深層攪拌法。2、噴粉型攪拌法:通過專用的粉體攪拌機械,用壓縮空氣將水泥粉均勻噴入所需加固的軟土地基中,憑借鉆頭翼片的旋轉使水泥粉和軟土充分混合,形成水泥攪拌樁。

  設計人員在地基天然含水量大于60%的情況下,從降低地基含水量考慮,常常選用噴粉法。但由于地質條件千變萬化,其中若存在淤泥含水量過大,采用噴粉法則可能出現沉樁問題。本文通過對采用噴粉法出現沉樁工程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處理方法與同行探討。

  二、工程實例

  1、工程簡況

  某高等級公路在K8+743~K9+826橋頭186m采用水泥噴粉樁處理,水泥噴粉樁按正三角形布置,樁徑采用50cm,樁距1.5m,平均樁長10m,水泥摻入比15%,即每延米50kg水泥,標號425#。施工單位在施工配套設備進行標定、試樁方案經過監(jiān)理單位和業(yè)主單位同意的情況下采用噴粉法進行試樁試驗,共試59根,其中的21根樁發(fā)生沉樁,沉樁深度一般為1.1m~4.5m不等。

  2、沉樁原因分析

  水泥深層攪拌樁加固機理是通過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應、水泥水化物與土顆粒之間的離子交換和團;饔、凝硬作用、碳酸化作用等一系列化學反應而成為具有整體性、水穩(wěn)定性和一定強度的水泥土樁體。因此,可從地質、施工工藝兩方面來分析沉樁原因。

  地質方面,由于各地質層土質的差異而產生水泥加固土的效果不同,水泥加固土的室內實驗表明,一般認為含有高嶺石,多水高嶺石,蒙脫石等粘土礦物的軟土加固效果較好。而含有伊利石,氯化物和水鋁英石等礦物的粘性土及有機質含量高,酸堿度較低的粘性土的加固效果較差。各地質層的含水量的不同,也是引起水泥和土一系列化學反應而形成強度的速度不同的原因。

  施工工藝方面,水泥與土攪拌不均勻,甚至水泥與土無法混合。這與施工機械的各施工參數有關,如鉆進速度、鉆頭轉速、提升速度、噴粉壓、水泥用量等有關。必須通過試驗樁根據不同地質層、不同土質、不同土壓力找到合適的施工參數,加以嚴格控制,使樁體均勻,防止縮頸、斷頸等現象。

  1)地質方面

  在第一次試樁的一排7根樁中,靠路線前進方向右側有4根樁沉樁。在試樁后第七天對其中兩根進行抽芯檢測,發(fā)現樁體上均有兩段水泥明顯不凝固。在試樁后第十天對發(fā)生沉樁的地質進行補勘,具體地層由上至下為:

 、偬钌埃汉由埃瑢雍駷0.5m。

  ②粉質粘土:灰黃、灰褐色,可塑,稍濕~濕,隨深度增加漸變?yōu)檐浰軤,層厚?.2m。

 、塾倌啵荷罨、灰黑色,軟塑~流塑,飽和,粘性強,滑膩,巖性均一,底部0.5m含腐殖物,層厚為6.0m。

 、苡倌噘|粘土:灰、青灰色,軟塑,飽和,粘性較強,均勻,層厚為1.8m。

  ⑤淤泥夾砂:灰、青灰色,軟塑,含較多中粗砂,含量在30%~50%,松散狀,層厚為1.5m。

  ⑥砂層:淺灰色,稍密至中密,飽和,以粗砂為主,含粘性土,級配良好,層厚為1.9m。

 、叻圪|粘土夾砂:灰黃、棕黃色,軟塑,濕,含量在20%~50%,巖性不均,層厚為2.6m。

  ⑧砂層:以中粗砂為主,灰白、灰黃色,中密,飽和,含粘性土,級配良好,層厚為0.3m。

  軟土物理力學指標很差,淤泥平均含水量為90%,天然孔隙比2.51,直快剪C=6.79Kpa,φ=7.36。

  從以上地質補勘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由于該段淤泥含水量為90%,而噴粉(50~60kg/m)后水泥在樁體內吸水是有限的,參照相近項目試驗結果可知,短期內水泥加固土含水量減少量低于水泥摻入比,也就是該段淤泥經水泥加固土的含水量仍為75%以上,攪拌時的土和水泥還是處于流塑~軟塑狀,壓縮模量小,抗剪強度低;噴50~60kg/m水泥9m后增加4500~5400KN自重力。處于流塑至軟塑狀水泥加固土壓縮模量小,自身自重引起樁壓縮量就大;水泥加固土抗剪強度低自身自重引起側向擠出量大;

 。2)樁身周圍土受擾動土體下沉后,土對樁側表面產生向下的負摩阻力。當土和水泥還是處于流塑至軟塑狀、壓縮模量小、抗剪強度低時,在負摩阻力的作用下發(fā)生沉樁。

 。3)該段淤泥的靈敏度大,靈敏度是原狀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與相同含水量重塑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之比。從試樁現場,試樁樁位砂墊層表面擠壓出來的淤泥很稀,表明其重塑后強度很低,靈敏性高。

 。4)噴粉在樁體內吸水,引起樁體周圍土體孔隙壓力消散、產生下沉,短時間增加對樁體的負摩阻力,而此時水泥加固土的強度很低且增長慢。

  總的來說,是在噴粉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強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負摩阻力的作用而發(fā)生沉樁。

  2)施工工藝方面

  在施工工藝方面,針對沉樁問題,結合地質情況較差的實際,在施工工藝上找沉樁的原因。試樁時各施工參數(鉆進速度、鉆頭轉速、提升速度、噴粉壓、水泥用量等)作了有效控制。在第二次試樁52根樁中,采用不同鉆進速度、不同鉆頭轉速、不同提升速度、不同噴粉壓、不同水泥用量進行嚴格控制。試樁中雖然采用加大噴粉量至75kg/m,仍未解決沉樁問題。

  察看試樁現場,試樁樁位砂墊層表面存在大量淤泥,據分析軟塑至流塑狀淤泥是在噴粉施工時風壓氣流的作用下,攪拌過程中因受擾動發(fā)生液化,液化的淤泥上涌至地表面,造成樁體范圍內淤泥質的減少而沉樁。

  增加噴粉量解決不了沉樁問題的原因在于:

 。1)增加噴粉量即增加樁體自重力;

 。2)增加噴粉量導致噴粉在樁體內吸水量增加,引起樁體周圍土體孔隙壓力消散加快、產生下沉,短時間對樁體的負摩阻力增大,因增加噴粉量水泥加固土的強度提高不顯著,在噴粉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強度仍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負摩阻力的作用而發(fā)生沉樁。

  3、處理方法

  通過以上分析,沉樁是由于在噴粉初期,土體受擾動,水泥加固土的強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負摩阻力的作用而發(fā)生沉樁。改用在水泥漿液中加入適量的早強劑噴漿法施工可以解決噴粉法施工成樁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強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負摩阻力發(fā)生沉樁問題。主要原因:

 。1)早強劑可以使水泥加固土的強度迅速提高,而早強劑在水泥漿中攪拌可以較均勻;

 。2)水泥漿液注入土體發(fā)生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應、水泥水化物與土顆粒之間的離子交換和團;饔、凝硬作用、碳酸化作用等一系列化學反應而成為具有整體性、水穩(wěn)定性和一定強度的水泥土樁體時,漿液本身存在足夠水,不需吸收天然地基的水,并未引起樁體周圍土體孔隙壓力消散、產生對樁體的負摩阻力。

  因此,改用噴漿法施工并在水泥漿液中加入適量的早強劑,以解決噴粉法施工成樁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強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負摩阻力的作用而發(fā)生沉樁的問題。

  噴漿施工參數:

  成樁直徑: 50㎝

  鉆進速度: 控制在2~3檔(30~50cm/min)

  電流表讀數: 進入持力層I≥60A

  樁底持續(xù)噴漿攪拌時間: ≥30s

  提升噴漿速度:≤30cm/min

  噴漿壓力:0.6~1.0Mpa

  水泥漿水灰比:0.5

  早強劑摻量(水泥摻比):0.8%

  水泥漿攪拌時間: ≥30min(每拌)

  噴漿攪拌樁施工工藝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發(fā)布《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17-96關于加固土樁技術規(guī)范進行。全部穿過淤泥進入持力層50㎝。

  以上施工參數進行現場試樁,試樁七天后進行樁體抽芯檢測,從樁體抽芯結果來看,成樁連續(xù)性與完整性均較好,無沉樁問題。由業(yè)主組織設計單位、監(jiān)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召開軟基處理技術專題會議,決定K8+743~K9+826橋頭186m原采用噴粉法施工攪拌樁改為噴漿法施工,原合同單價不變。該段在改用噴漿法施工后,無出現沉樁問題,證明采用噴漿法施工的攪拌樁解決沉樁問題是有效的。工程造價變化不大,經濟上是可行的。

  三、結語

  在高含水量軟基中采用深層攪拌樁處理,從降低地基含水量考慮,常常選用噴粉法施工。而當采用噴粉法出現沉樁問題時,改用在水泥漿液中加入適量的早強劑噴漿法施工來解決沉樁問題。經實踐證明采用噴漿法施工的攪拌樁解決沉樁問題是有效的、經濟上是可行的。

收藏分享: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新聞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 實驗班
    3套全真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 定制班
    3套模擬題+3套預測題+考前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 移動班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
    強化重點、難點、考點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