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在線客服

幫助

24小時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設工程教育網 報錯頁面_建設工程教育網

您訪問的頁面已經離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頁或者返回首頁
9秒后跳轉到建設工程教育網首頁
 > 正文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的沖擊與對策

2007-02-01 15:53    【  【打印】【我要糾錯】

  摘 要: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著價值觀、現代技術、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沖擊,本文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字:價值觀;現代技術;城市化;全球化

  1、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fā)展歷程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長久以來,作為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城市,不但經受著歷代風雨的侵蝕,而且不斷遭到人為的破壞和摧毀。到了建國以后,在 “文化大革命”以“破四舊”為代表的一系列運動中,不知多少古代城墻、牌坊和門樓,在推土機的轟轟聲中灰飛煙滅,許多專家、學者痛心疾首,大聲疾呼。直到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頒布,才真正標志著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形成。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延伸和拓展:從文物史跡,到歷史街區(qū)、歷史地段乃至整個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從單純物質實體的保護,發(fā)展到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文化特色的保護。目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學術研究、立法、管理等各方面都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之中。

  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的沖擊

  2.1價值觀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曾在《中國房地產報》上深刻批判當今建筑價值觀的三種傾向:拜權、拜金和非農。拜權主義的價值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遺毒,是封建集權意識的反映。古城中,象征統(tǒng)治權威的宮城定要設在城市中心,其他建筑嚴格按等級秩序展開,這是權力的象征,價值觀的象征。到了現代社會,拜權主義的建筑價值觀則表現為以高大、氣魄來彰顯地位和權力?纯粗袊某鞘,到處都是以政府行政大樓為中心,人大、政協、公檢法為襯托的布局形式,而且有嚴格的高低秩序限制,這都是封建集權思想在作怪。

  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就是以顯示富足、金錢為導向的建筑,這是資本主義早期的意識形態(tài)。北京的央視大樓就是如此,上海的好多奇形怪狀的建筑亦如此,除了顯示出自己的富麗堂皇之外,毫無文化底蘊。

  非農主義的價值觀就是試圖擺脫小農意識,融入都市的氛圍,但骨子里的農民意識卻因為文化的薄弱而無法消減,使得其意識形態(tài)既非城市也非農村。這種價值觀的建筑在城市建筑里也多有體現。拋棄本土的建筑形式,一定要用外國的,洋氣的;拋棄鄉(xiāng)土的材料,一定要用現代的,遠離泥土的;就連綠化也如此,外地的苗木上檔次,本土的便“土氣”。恰恰就是這些最能體現地域特色的東西卻被人們唾棄了。

  拜金主義、拜權主義、非農主義,三種意識交織在一起就出現了目前長安街兩邊的建筑形態(tài),就出現了浦東,也出現了深圳這樣的城市。建筑是一種文化,歷史文化名城中的許多建筑折射出當時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反過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價值觀也影響著建筑本身。在歷史文化名城中,這三種意識的存在是名城保護工作的無形障礙。

  2.2現代技術現代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極大地增強了人們改造自然和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自然和歷史的破壞力。正如《北京憲章》中提到的:“技術的建設力量和破壞力量在同時增加”。人們無處不在展示著現代技術的魅力:能夠頃刻間推倒古老的土城墻和建筑,代之以現代化的大樓和廠房;能夠筑起巨大的水泥壩,攔住洶涌的江水,用來發(fā)電;能夠圍海造田,開山辟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改變物種的原有特性甚至創(chuàng)造新的物種;能夠制造出高科技的核武器,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自相殘殺,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的“功勞”。結果,城市中記載著人類生活印記的“古董”被推平,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被破壞。于是,城市失去了記憶,城市中的人們也失去了記憶。

  近代的產業(yè)技術革命,直接孕育了現代主義的思潮,F代主義建筑在批判傳統(tǒng)與道德觀念的重建中產生,有一定的社會主義理想和符合大機器生產的功能主義理想。它最深刻的代表是柯布西耶的基本建筑和理論,它反常規(guī)、反傳統(tǒng),具有顛覆性和創(chuàng)造性。1925年在巴黎的國際藝術裝飾藝術博覽會上,柯布西耶展出了巴黎中心的改建規(guī)劃,按照這個方案,巴黎塞納河北岸的古城區(qū)全部拆除,代之以孤立重復的高層建筑和超大尺度的城市空間,這是一個完全理性的、非人性的、冷漠無情的現代主義的“機械城市”,最終導致了城市變成一個機器,人則變成了這個機器的一個部件,并機械的運轉著。雖然現代主義的理論已經逐步被更科學、更合理的理論所代替,但可悲的是,現代主義這種反傳統(tǒng)的功能主義和機器美學的理論,一直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城市設計和城市建設,造成了一批古建筑及其環(huán)境的毀滅。

  按照技術導向論的說法,技術也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活動空間。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城市也在向信息化和數字化轉變,于是出現了“數字城市”、“虛擬城市”。人們的學習、交流、購物甚至工作,都可以在這個虛擬的網絡空間里完成,F代人在高科技的“虛擬空間”里,“享受”著現代科技的文明成果,離現實的城市空間越來越遠,離祖輩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遠,離人類社會性的本質也越來越遠。而傳統(tǒng)的城市空間,傳統(tǒng)的城市格局,傳統(tǒng)的城市街道,即便是那樣的富有人情味,那樣的人性化,也因離現代人的生活軌道相去太遠而很少有人顧及了。

  2.3城市化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階段,城市化水平從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預計到2010年及21世紀中葉將分別達到45%和65%,隨之而來得是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城市規(guī)模的迅速膨脹。這將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帶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名城內的基礎設施承載力和環(huán)境容量受到嚴峻考驗,面臨著舊城改造的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們在思想上還沒有一個成熟理論基礎的情況下,就投入到急遂的變革中去,城市化缺乏理想的模式,城市建設與發(fā)展始終在摸索中前進。

  名城內的歷史街區(qū)、歷史地段,由于歷史的原因,基礎設施本身很不善,加上時日久遠,好多設施已經老化,不能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要。居住其中的人們追求物化的現代生活環(huán)境,政府當局追求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改變,開發(fā)商追求高額的商業(yè)利潤,當三者目標趨于一致時,一片片歷史建筑便被推倒在推土機的履帶之下,一條條傳統(tǒng)連續(xù)的街道便被小區(qū)圍墻隔離開來。

  中國是一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明顯的國家,城鄉(xiāng)差別巨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的巨大引力導致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擁擠的高潮,這便更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使城市向四周無序蔓延。雖然好多專家學者提出了 “有機疏散”、“衛(wèi)星城”等城市發(fā)展理論,國外甚至100多年前就有建設“田園城市”的設想,試圖來解決大城市無序蔓延、交通擁擠、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但今天的城市一樣沒有避開這個發(fā)展的怪圈。北京、上海、西安等一個個超級國際大都市就這樣誕生了。雖然古城傳統(tǒng)的城市空間、城市街道被保留了下來,但其整體的城市環(huán)境已不復存在了。

  2.4全球化面對世界全球化的熱潮,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在經受著全球化的影響。可以說全球化正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影響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與發(fā)展。

  全球化直接影響著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進而影響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物質環(huán)境。吳良鏞院士曾呼吁:“面臨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處于'劣勢'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內在的活力,沒有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和自強意識,不自覺地保護與發(fā)展,就會顯得被動,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chuàng)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 事實上被這位當代建筑大師言中了:中國的城市文化正在被外來的強勢文化所同化,很多城市處于多元文化并存、本土文化削弱的境地。南京秦淮河邊的傳統(tǒng)城市空間與全球化文化物種——五星級酒店并置、全球化文化的代表——國家大劇院直接與中國傳統(tǒng)城市空間的沖突,足以說明這一點,類似的例子在我國城市不勝枚舉。這樣說來,美國總統(tǒng)布什走在上海大街上時,分不出是中國的上海還是美國的華盛頓,就不足為奇了——我們的城市被全球化了。

  全球化將中國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推向了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外國的規(guī)劃師、建筑師帶著“先進”的思想、理念紛紛來到中國,淡化了中國建筑和東方文化的主體意識。中國的權勢、業(yè)主們也都唯“洋”是從。結果呢,并不是所有的洋大師們都了解中國國情、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由于對歷史城市的文脈缺乏理解,洋大師們做出的設計方案,往往是在一張空白紙上來規(guī)劃歷史城市,不免打上“他方”文化的烙印,同時也否定了對歷史城市本土文化的認可。這些設計方案的新奇、夸張和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恰恰迎合了業(yè)主和權勢們的口味,一個個“洋垃圾”就這樣誕生了,而歷史城市的城市肌理、歷史街區(qū)、歷史建筑全被擱置到了一邊。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代表西方強勢文化的審美觀強烈沖擊著現代中國人。人們擺脫了傳統(tǒng)社會受社會倫理、宗法制度、儒家禮教約束下的審美觀,審美感覺由趨同性轉向個體性,趨向于片段性、變化無常、轉瞬即逝和新奇,所有一切都圍繞著感覺在生成。人們對藝術品的欣賞,對環(huán)境生活的體驗已不再需要以前那種對于審美客體的整體性把握,不需要理解它的結構形式,也無需在審美體驗中找尋其蘊涵的某種價值意義,所需的僅僅是觀看并體驗。在這一意義上來說,現代社會中的審美感覺已沒有了從屬于某一文化價值理念系統(tǒng)的必要,而轉向對身體、情欲、新奇性的追求。現代人這種審美觀的轉變,直接導致客觀世界價值秩序的根本性變動,進而影響著人們對建筑的審美態(tài)度。單純追求感官上的震撼和愉悅,成了人們評價建筑的主要標準,卻忽視了人們內心深層次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這正如時下的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一樣,前者只能給人以表層的震撼和快樂,過時了便索然無味;后者卻能從人的內心深處打動人、感染人,給人以長久的回味和啟迪。然而,“流行音樂”的市場還是非常廣闊的,到處充斥著歷史文化名城的肌理,與原有的“古典音樂”硬生生的對立著,使城中的人們無所適從。

  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對策

  3.1價值觀的改變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建筑,就會決定人們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歷史文化名城。因此,首先要改變拜金、拜權、非農的建筑價值觀。這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徹底改變遺留在每一個人骨子里的封建長官意識。建筑師有責任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角度出發(fā),解讀城市的文化內涵,做出具有名城特色的作品來。建筑師應成為具有獨立權力資格的職業(yè)設計師,而不是作為權勢和資本的附庸。建筑師還應該成為新觀念、新潮流、新生活得倡導者,價值觀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著。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建筑師的價值觀。

  3.2技術與人文的整合技術改變了人類生活,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使這把“雙刃劍”為人服務而不是對立,必須整合技術與人文!爸挥邪鸭夹g功能主義的內涵加以擴展,使其甚至覆蓋心理領域,它才有可能是正確的。這是實現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徑! 也就是說,技術的發(fā)展必須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從人性化的人文關懷入手,真正考慮歷史文化名城中帶給人們心理上滿足和精神上愉悅的因素,這樣技術才不至于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破壞力量。

  3.3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歷史文化名城的發(fā)展及其郊區(qū)的城市化,應走具有特色的道路。歷史街區(qū)與歷史地段的保護應重點從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高環(huán)境質量入手,維持原有的街巷格局與建筑風貌,維持原有的城市社會生活形態(tài),維持原居民穩(wěn)定的生活習慣、民風民俗、宗教信仰、民間工藝等歷史文化的內容。歷史文化名城應適度限制向四周的無序蔓延,可采取另建新城的辦法來解決城市化問題。蘇州古城的保護就是很好的例子。蘇州針對古城內人口擁擠、環(huán)境惡化、工廠過多等問題,80年代在古城西面和東面開辟新區(qū)。古城區(qū)以歷史文物、文化藝術、傳統(tǒng)工商業(yè)和旅游業(yè)為主,新區(qū)以經濟貿易、現代工業(yè)為主,既全面保護了古城風貌,又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3.4多元文化的整合面對全球化浪潮下強勢文化的侵襲,我們應冷靜的思考,積極的應對,而不是消極的回避。正如《北京宣言》中所談到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體之兩面,隨著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質的層面與精神的層面——之間同質性的增加,對差異的堅持可能也會相對增加,建筑學問題和發(fā)展植根于本國、本區(qū)域的土壤,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發(fā)現問題的本質,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此為基礎,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并加以整合,最終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建筑形式的意義來源于地方文脈,并解釋著地方文脈,僅靠表層的感覺、感官的體驗來打動人的建筑,必將成為過眼云煙,一去不返。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既要全面繼承優(yōu)秀的名城傳統(tǒng)文化,又要吸取來自各方的文化精華,整合到本土的文化中來,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升華。體現到名城建設上就是“現代建筑的地區(qū)化,鄉(xiāng)土建筑的現代化,殊途同歸,推動世界和地區(qū)的進步與豐富多彩。”

  4、結語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還剛剛起步,有關的理論研究還很不成熟,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還很不完善,又面臨著來自價值觀、現代技術、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不同層面的沖擊。因此,積極的面對這些沖擊,采取相應的對策,是我們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阮儀三等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guī)劃 . 同濟大學出版社

  [2] 俞孔堅。當今建筑之價值觀取向:拜權 拜金 非農《中國房地產報》

  [3] 楊重光。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中國網 2003年8月6日

  [4] 當代中國的城市化與全球化——鄭時齡教授在同濟大學的講演!⌒氯A網

  [5] 馬武定。對城市文化的歷史啟迪與現代發(fā)展[J]. 規(guī)劃師,2004(12):9-12

  [6] 全球化與建筑學中的審美感覺演變!【坝^中國網站

  [7] 趙煒。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城市空間文化及其實踐[J]. 規(guī)劃師,2004(02):68-69

  [8] 孫成仁。無重化世界的技術與人文[J]. 規(guī)劃師,2004(12):16-19

劉紹強

延伸閱讀:歷史 保護 對策
收藏分享: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新聞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 實驗班
    3套全真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 定制班
    3套模擬題+3套預測題+考前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 移動班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
    強化重點、難點、考點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